【南方都市报】去到了支援地,就要将核酸检测、重症救治做到最好
3月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先后因新冠疫情而急需大量的医务人员支援抗疫。国家有号召,兄弟城市有需要,以中山一院医护力量为代表的广东医护们总是能冲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方。
为支援两个兄弟城市的抗疫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批派遣49名医疗队员分别奔赴香港、上海,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特殊考验,他(她)们中,既有年近六旬却一直忙碌在抗击新冠最前沿的重症医学专家—管向东,也有“00”后小姑娘,学习着前辈的模样,坚守在香港特区核酸检测工作第一线。
1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守护生命,无畏逆行”援港、援沪医疗队抗疫分享会,医院党委书记骆腾表示,“每一次支援,都是磨炼自身意志,提升思想境界的最好历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表示,“每一次支援,都是磨炼自身意志,提升思想境界的最好历练”
“每一次支援,都是人生最好的历练”
今年上半年,应国家号召,中山一院精锐尽出,派遣49名医疗队员分别奔赴香港、上海两大城市,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特殊考验,他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抗疫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留下了中山一院的宝贵经验,贡献了广东抗疫智慧和力量。
“每一次支援,都是磨炼自身意志,提升思想境界的最好历练。”骆腾书记寄望大家在抗疫工作中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热爱,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医院归属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为大家一次次的逆行出征而感动,为大家在抗疫过程中展现出的强烈的责任担当而感动,更为大家胜利归来,平安返回医院而骄傲自豪!”中山一院王子莲副书记/副院长说,医疗队员们在抗疫前线争分夺秒,连续作战,而医院的医务、后勤及相关科室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大家并肩作战,展现了中山一院的抗疫精气神,希望大家继续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英勇无畏中守护生命,筑起健康长城。

中山一院王子莲副书记、副院长
据了解,此次中山一院援港医疗队有三个特点:一是年纪轻。平均年龄32.6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00后”队员。二是职称结构合理。高、中、初级比例为1:2:4。三是实战经验丰富。而援沪医疗队派出了重症医学科管向东主任、医学检验科黄彬副主任、余学高主管技师、何宇婷主管技师和钟鹏强技师,为上海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山一院的智慧和力量。

中山一专家的到来
总能给出最专业的帮助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管向东主任介绍,在上海抗疫一线,他每天忙碌于设置定点医院收治标准,筛查各医疗点重型、危重型患者,检查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对危重型病例进行床边治疗指导等工作。“13次奔走在全国各地抗击疫情,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微薄、有限的,但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迸发出的抗疫力量却是磅礴而无限的。”管向东表示。

管向东教授(右一)在上海进行会诊、查房工作

“闻令而动,星夜驰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黄彬表示,通过狠抓党组织建设、核酸检测质量、院感防控体系、关心关爱队员四条主线,广东核酸检测队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实现了单日监测点检测数量和检测质量快速提升。在火眼上海检测方舱,广东专家通过优化流程,让实验室产能从单日8万管提升至20万管以上,极限值达到了31.2万管。


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黄彬
在千麦气膜实验室,中山一院检验专家的可行化建议,让实验室产能、指控得到极速提升。“最后千麦气膜实验室特意改了个更有广东元素的名字——千麦飞粤。援沪期间,广东派出团队参与完成的检测量达到975万管,4523.2万人份,超过12省援沪核酸检测总能力的1/4”,黄彬表示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时间:2022-06-02